设为首页 | 教育与艺术学院院长信箱

中职教育部(教育与艺术学院)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访古寻芳谋校地新篇 产教融合筑文化长堤 ——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赴海珠区华洲街道开展调研交流
日期: 2025-06-03      信息来源: 教育与艺术学院      点击数:

530日,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由副校长邱文祥亲自率队,携教育与艺术学院院长罗罕淑、副书记陈维泽、林旭兰及师生代表,赴海珠区华洲街道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调研交流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华洲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高志国、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陈晓英等领导的热情接待,双方围绕小洲村文旅建设、校地合作模式创新及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探讨。

走访古村探文化底蕴 调研交流启实践新思

活动当日,在高志国的陪同下,邱文祥一行深入探访了被誉为“广州南肺”的小洲村。师生们漫步于青石板路,穿梭于古宅旧巷,不仅参观了村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更在实地走访中,深刻感受到了小洲村作为岭南水乡典型代表的独特魅力。他们详细观察村落风貌,深入挖掘文化特色,对小洲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在探访过程中,师生们还与百年理发店的第四代主理人陈师傅进行了深入交流,从店铺创立时的手艺传承讲到行业兴衰与时代印记,言语间满是对传统的坚守与情怀。师生们专注聆听,在陈年旧事中触摸古村落的文化肌理,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此次探访,不仅为双方后续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场景,让学子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厚重,增强文化自信。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校地携手共筑育人平台,“三下乡”服务模式创新升级

今年暑假,教育与艺术学院将再次吹响“三下乡”的号角,派出两支充满活力的实践队伍,与华洲街道结对开展深度社会服务。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服务模式实现了创新升级,团队将聚焦经典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两大核心任务,通过开设专业课程下乡、策划系列文化活动等形式,为小洲村量身定制文化振兴方案。这一举措旨在激活古村落沉睡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在校地结对的过程中,双方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合作模式从传统的“单向输出”向“双向赋能”转型升级,共同探索校地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政校行企共绘发展蓝图,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华洲街道、海珠文化馆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就小洲村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三方围绕“百千万工程”的战略部署,重点聚焦文化挖掘与文旅宣传推广、校地协同育人等关键议题,充分交流资源优势与发展需求。经过深入探讨,各方在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等领域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


图6


座谈会上,高志国提到,小洲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亟须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他满怀期待地表示,希望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携手,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桥梁,共同探索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路径,为小洲村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7


邱文祥指出,教育与艺术学院始终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此次与华洲街道的合作,既是对小洲村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也是学院“以实践育人才”理念的生动实践。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师资力量与学生资源的优势,围绕小洲村特色文化,精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小洲村的振兴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罗罕淑进一步阐述了教育与艺术学院的育人理念与实践路径。她指出,学院长期致力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文+六艺”育人模式。此次“三下乡”结对项目,正是将学院特色与小洲村文化氛围深度融合的绝佳契机。通过这一项目,学院将助力小洲村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IP,同时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技能、增长才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校地协同育人的目标。


图8


图9


此次调研交流活动不仅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华洲街道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双方未来的深度合作指明了方向。双方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对接为契机,进一步细化合作方案,明确合作目标与路径,共同推动古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探索校地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路径,共同谱写校地合作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更大的力量。(图文:方潼 陈明珠)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789号